3月23日,14名小天使及家长齐聚萤火谷文创农场,共同参与“种下春天的约定·以爱滋养成长”耕读文化体验活动。活动中,大家携手植树,体验拓印乐趣,分享温馨故事。活动结束后,一位深感触动的家长桓锡的妈妈写下了本次活动的感悟。
下午的阳光下,志愿者们热火朝天的挖着树坑,农场负责人告诉我们大概要挖60cm深和宽,感觉还挺难挖的,真累人。挖坑时突然想起柳宗元那句“其莳也若子”——原来栽树如育人,坑洞的深浅决定着根基的牢靠。
当我们颤巍巍扶正树苗时,孩子们在问明年不知道能否结果子。农场负责人说:“现在觉得辛苦?等三年后你们带着孩子来摘樱桃,才会懂深耕的意义。”这让我想起教育里的“慢功夫”:那些陪读的夜晚、纠偏的对话,何尝不是在挖掘看不见的“成长根系”?
植树完后,我们来到休息区,开启植物拓染之旅,现场叮叮咚咚的响声,很是热闹,也很解压。做完后有的孩子,举着酢浆草到处分享他们的手工成果:“妈妈/老师快看!叶子的心跳纹路印出来了!”我们合力捶打染布,花汁在棉布上晕染出春日私语。
这让我想起教育学家陈鹤琴说的:“要解放孩子的手脚,让他们在操作中认识世界。”当我不再急着纠正他“把花瓣摆歪了”,反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艺术品。或许育儿也该如此——少些“标准答案”,多些让生命自然舒展的留白。
活动尾声的分享环节,先通过养好树木需要的条件阳光、水分、土壤、修剪等引出阳光就像鼓励式教育,它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引导,让孩子的心灵如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。水分,则是对孩子爱的滋养,它滋润着孩子的心田,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充满爱的陪伴。土壤,就如同家庭氛围,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根基,让孩子的心灵得以在这片土壤中茁壮成长。好的条件,就是给孩子心底种下一颗积极、阳光、向上的种子,让这颗种子在爱的滋养和家庭的温暖中生根发芽。
接着,分享了种树与育人的深刻相似之处。正如《郭橐驼种树传》中所阐述的那样,要“顺木之天”,尊重并释放孩子的天性,这样才能让孩子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。家长不应该“爱之太恩,忧之太勤”,而应该践行“生态化培育”的理念,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,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生长。
此外,我们还深入探讨了过度干预孩子成长的现象。如:“鸡娃”现象,家长过度安排孩子学习和兴趣班,以“不输在起跑线”为名剥夺孩子自由玩耍时间,忽视儿童天性的需求,如探索、试错、自主选择。还有以分数为导向,通过题海战术压制学生个性化思考,导致高分低能或缺乏创新力。这些“为你好”式的干预和“直升机父母”的现象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。
本次活动的启示深刻而深远。我们允许“无用的时光”,因为正如树苗需要看似闲散的缓苗期一样,孩子在发发呆、玩泥巴的时间里,或许正孕育着无限的创造力。我们接纳“不完美生长”,因为世间没有笔直的树干,只有向阳而生的弧度,与其纠正孩子的“分心”,不如耐心引导他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。我们更要成为“生态守护者”,因为杀虫剂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平衡,就像比较式教育会摧毁孩子的成长内驱力一样。让我们用心守护每一个孩子,让他们像独一无二的树种一样,在爱的滋养和自由的空气中,抽枝散叶,茁壮成长。
此生,愿做守护树的人。愿每个孩子当成独一无二的树种,用岁月静候他们抽枝散叶。
感谢志愿者易琴女士联合山城志愿者爱心小天使亲子义工策划、组织本次活动。
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亲子活动服务,山城志愿者爱心小天使亲子义工月捐计划一直在进行中,希望更多爱心义工加入。